如同我所敬佩的鍾楚義,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亦轉投地產霸權了。我並不認識梁錦松,亦不了解他基金的運作及回報。我只跟他通過一次電郵。但對於梁錦松離開私募基金,我並不感到意外。
在金融行業 - 或者是所有行業吧
- 要賺錢就一定要有創造價值的能力。如果是從事投資的,就必須有為投資者增值的能力。基本上除了我們的MPF強搶金外,基金跑輸大市最終亦會被投資者所拋棄。私募基金行業亦不在此例,但因行業的特點而會有些小不同。
私募基金如何為投資者增值一直是熱門的研究題目。一般而言,私募基金的增值主要是來自財技(financial
engineering)及改善公司的營運及業績。後者常見的有:一系列的裁員、減薪、外判等。這亦是私募基金行業內有很多前ibanker、管理顧問及相關行業的管理層的主因。
問題是,內地的資本市場是相對簡單的。在美國可以用到的財技在內地大部分都會水土不服。ibanker即使有十八般武藝,曾在香港及海外叱吒風雲,他轉型進內地的私募基金後亦無用武之地。如果不能用上財技,私募基金賺錢就只能靠改善公司的營運及業績,或靠好彩。問題是,內地的商界灰色地帶太大、太多、太複雜。某些行業更非常貪腐。不要說香港人,太多東西連我內地的朋友也不能、亦不敢碰 。簡單如裁員亦可能會引起地方政府深度關注,而需要管理層極小心處理。除非有強大的政商資源、或獨到的行業見解,否則很難為公司創造價值。所以,擁有強大的政商網絡的人才,不論在中國或是美國都是私募基金羅致的對象。如美國前財長蓋特納在任時曾大肆評擊私募基金的種種,但退任後他還不是加入了私募基金華平搵真銀?這個人真虛偽。
至於靠好彩呢?根據小弟的非正式統計,過去兩年,內地有超過千家,或90%的私募基金倒閉或變成半死不活的喪屍基金(“inactive
fund”)。在內地私募的大熊市中,靠好彩當然不能生存。哪為什麼有那麼多私募基金是“inactive”而又未死呢?這是因為私募基金mandate的時限一般為5年。所以,很多時候私募基金就算不再作投資、underperform也好,亦不會像互惠基金及對沖基金因投資者贖回資金而快速倒閉。因此,私募基金經理可以苟延殘喘至其基金條款內所定下的限期為止。
但,出得黎行,總係要還嘅。
當5年過去了,舊基金到期就要結算了。如果舊基金表現好,基金經理自然有號召力成立新的基金。所以大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旗下都有Fund B, Fund III, Fund 4。如果基金經理交不出成績的話,投資者就不會再投資在你的新基金。所以呢,唔掂嘅私募基金經理最後會因為時辰到而要起身。一般,籌組新的基金,包括集資、安排法律文件、成立公司等需要一到兩年時間吧。加上基金mandate的5年時限,躲6-7年也差不多了。
http://www.facebook.com/centralmonkey/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