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

從三中全會看到的宏觀經濟改革藍圖

是什麼都看不到。

前天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提到的經濟問題及改革方向,當然沒有什麼可以說是錯的,但都是舊調重彈,暫時未有看到有“空前改革力度”(俞正聲言)。本人失望的是改革並沒有直接處理中國經濟模式轉型問題。現在中國經濟模式還不是依舊充斥着溫家寶的"四不" -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 ?綜合來說,本人最擔心的有三個核心問題。

1. 投資佔經濟總量太高

1978年至2000年的時候,固定資產投資只佔內地GDP大概35%。這比例跟今天大部分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的20%-30%頗為相近。唯到了近年,固定資產投資已經佔內地GDP的一半了 :這是極高的水平!這粗放、投資主導的增長模式的惡果實在是顯而易見的,我亦不多說了。而且,國企太容易拿到低利率的貸款及政府的補助了!只要有不正常地低的資金成本,所有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投資項目都變得有可能。更何況,內地的負利率存在太久了!百姓辛勞儲下的積蓄都被通脹侵蝕掉了。因內地投資限制太多,要保值,唯一辦法只有把積蓄投資在風險資產,如買樓,買股票,買所謂的理財產品。要不直接投資在房地產,資金又總會通過不同途徑是回到固定資產投資 如信託理財產品最後又是把錢投在土地、小額貸款公司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三中全會的五千字文有沒有深入討論金融改革、利率市場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投資佔額太高?沒有。

2. 出口轉內銷

出口最近幾近年對內地的經濟貢獻已不高 主因是內地出口的增值太低 trade in value added, TiVA 太低。)。市場偶然會有誤解 我認為這是因為但出口數據只計出口總量,不計增值。另一方面,消費佔GDP比率只有35%,比其他發展中國家的50-60%,以至中國入世界貿易組織前的46%,實在是太低 。換個角度來看,消費佔額太高的美國的比例是70%。內地只有其一半。

為什麼國人不消費?可能是因為數據有誤 如有部分消費算進了固定資產投資。有論是儲蓄率太高。是的,國內儲蓄總額佔GDP 70%但其實城市家庭儲蓄率只有30 – 32 %相對香港、台灣及其他東南亞的經濟體並不是高出太多。總儲蓄額高的主因是公司 特別是國企 - 的儲蓄太高、分紅太低!而且,勞動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只有GDP42%,這太低了!也是說,公司賺到錢亦不會同股東分,更不會同員工共富貴。另外,缺乏充分的社會保障網,又怎樣消費啊?可是,國企、社會保障、勞動市場及金融改革亦只聞樓梯響,未見配套政策。

3. 從第二產業轉型到第三產業

第二產業 製造業及建造業 佔內地經濟發展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問題是,縱然第二產業養活了大量低技術勞動人口,相對服務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是低勞動密集的。換句話說,服務業創造新就業機會的能力遠遠高於製造業及建造業。而且,製造業本質上很容易出現資本 - 勞動替(capital-labor substitution)  簡單來說,當資金成本低的時候,管理層寧可投資在固定資產,亦不多聘期多些勞工。用Cobb- Douglas 生產函數 Cobb- 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Q = ALαKβ)來說明的話,生產的主要要素為資本(K)、勞動(L) 。(A 為, Total Factor of Productivity,全要素生产率。)管理層會根據資本、勞動力的回報及成本來決定資金的分佈。當資金成本那麼低,為什麼要投資在“員工”?因此,內地一直需要靠高GDP 的增長才能保持失業率在可控水平,而服務業佔比大很多的美國, 其低GDP 的增長已足以令美國的失業率穩步下降。GDP增長的各種經濟、社會及環境的代價亦是顯而易見的。但三中全會的議決也沒有提到第三產業的轉型。

整體感覺是,短期內,內地依然希望依賴那個"四不"的中國經濟模式。看完三中全會的議決,我即時想到《滾滾紅塵》的作家 三無!雖然失望,但那個5000字(比一般為23千字長多了)的議決跟1978年那個被譽為最重要的三中全會的議決同樣含糊及不透明。而鄧小平詳細的改革政策要到1980年初才出台。或許習李班子想摸著石頭過河,先試水溫才定政策?

不論怎樣 ,習李班子任期還長、時間尚早。如前文所言,我相信習李班子的判斷及對改革的決心。現在唯有耐心等待政策出台。

http://www.facebook.com/centralmonke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