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星期一

iBanker轉型之鍾楚義

從事動畫製作的意馬國際(585)花了五億元製作的《小飛俠 - 阿童》在2009年上映。當時,意馬國際上上下下及其主要股東“金錢之王”洪錦標對《小飛俠》充滿信心。哪知小飛俠原來是票房毒藥,不但飛不起來,還往谷底下跌。因《小飛俠》失利,意馬國際頓時出現財政危機,旗下子公司於20102月清盤。不久,在報紙頭條看到梁伯韜擔當白武士,出手拯救意馬國際及協助重組其債務(後來更引入國產的《喜羊羊》)!但細看內文才發現梁伯韜系同資本策略(497)的主席鍾楚義(Mico)聯手投資意馬國際!香港大部分報章竟然只是輕輕帶過鍾楚義 - 大名鼎鼎的梁伯韜的合作夥伴!鍾楚義竟然可以在金融圈外可以這樣低調,他究竟是誰?

冒升的造雨人*

在我的印象中,鍾楚義出身自的近律師樓,在剛入行的時候已經有機會服務有“股壇追擊手”之稱的大劉,見證過80年代的併購潮。離開律師生涯後,他的客戶渣打的企業融資部(當年渣打的投資銀行部)向他招手,因而開始了他的金融事業。離開渣打後先後獲Alan Bond、湯臣集團(258前主席湯君年及中策前主席黃鴻年識,成為湯及的幕僚。我想,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鍾楚義最“享負盛名”的還數他在電訊盈科年代的大刁。

1999年是美好的一年,大家還陶醉在科網股泡沫當中。這是大家都可以(?)發財搵大錢的年代。當時香港人最期待的投資機會,除了麥當勞的絕版Hello Kitty外,應該是電訊盈科了。1999年前的盈科拓展在新加坡上市,離香港的投資者比較遠。李澤楷希望把數碼港及部分盈科拓展業務在香港上市,集資。但是,透過一般正常程序上市費時失事,因此借殼上市為最快及最有把握的辦法。多位殼主都有跟少少超接觸,如曾經一時的黃偉志。後來,代表黃鴻年(德永佳)的鍾楚義成功引入盈科拓展,透過德永佳的殼把電盈上市。想一下,要在極短時間內把各方利益擺平,把交易細節敲定,並把整個交易完成,這份功力殊不簡單。當年鍾楚義只有39歲。

而後來發生的都是香港人的集體(痛苦?)回憶了。

電盈上市後,鍾楚義加入了電盈董事局,主要負責收購合併。鍾楚義參與了數碼港、盈大地產借東方燃氣的殼上市(殼主為人稱“爆棚哥”的“殼王”陳國強,其人IQ爆棚猛將如雲)、電盈私有化等。每單刁都是“驚為天人,股東輸到暈”,非常厲害。“IFC 張智霖”葉朗程曾經寫李澤楷早在2000年投資200元騰訊,但「被迫」以1,260萬美售後來值1,000億港元的股權。葉生真是錯怪少少超了 - 這個投資及其後退出都是鍾楚義負責的項目。但,有知道當時的騰訊會這樣成功呢?又有誰一生中有一次試過賺六倍的投資回報,遑論一年內賺六倍?你有能力幫老闆一年六倍嗎?

最後的轉型

從律師轉型到ibanker,從ibanker轉型到各大富豪的軍師,從“舊經濟”轉型到“新經濟”,鍾生的每一次轉型都是非常成功,獲利極豐。但我覺得鍾生最成功的轉型一定是他自己做老闆,2004年以7千萬入主資本策略,建立自己的地產王國。2004年時資本策略的淨資產有8.5億,到20133月時已達到70.6億,複合年增長率有26.5%,比大部分對沖基金的回報率還要高!而且,鍾生不只看市看得準,我相信他有很好的社交手腕,因此鍾生的前雇主及生意夥伴皆重覆出現在鍾生及資本策略的發展中,如袁天凡、“爆棚哥”及梁伯韜等。回想電盈上市的交易鍾楚義代表黃鴻年,在談判桌上電盈的對家,本質上是對立的。但鍾楚義可以做到交易完成後令李澤楷招他入董事局。現在的香港的男人能否說服女朋友去麥記及茶餐廳男人浪漫豆腐火腩飯都成問題......談判?唉。

英文有個說法,叫: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如你不能打敗他們,參與他們)。鍾生最後一次轉型是從“新經濟”做房地產開發商,參與在香港唯一可以發大達的地產霸權遊戲。對,在香港,“新經濟”都不及地產霸權賺得容易賺得多。這正正見證了香港的金融行業的轉變及地產霸權在過去10年的冒升


*造雨人(rainmaker)為行內人稱呼最高層次的資深銀行家。蔡東豪高海文分別有介紹過。

2013年10月25日星期五

iBanker 之轉型

梁伯2007年加入了CVC,從事私募股權投資。蔡東豪形容這是非常明智的轉型。在我看來,私募股權基金行業亦不見得比投行對香港人友好。近年在內地比較好的項目都非常少,而且估值一點也不便宜。在高估值的基礎上賺錢是極高難度動作。內地有統計指,過去數年有過千個私募基金倒閉。而且,如果一家不錯的公司想找戰略合作夥伴,肯定會有數十個私募基金找上門。而他們的基金經理都是英美一線大學畢業,有多年投行及管理顧問經驗,很有星味。你又憑什麼把項目拿下?

你可能心想,我是他媽的哈佛畢業生,跟了他媽的Fred Hu 很多年了,是這個他媽的行業最頂尖的分析員。這個deal怎不是我的囊中物?結果,公司的陳總打電話過來,說裕基金的童總昨晚跟他喝酒:

“您都知道他们的背景吧。有话语权的人帮忙说话肯定有影响力吧。我说什么,您都懂的。哈哈哈!你是十分优秀的人才,不过这次就不好意思了。哈哈哈,往后有机会必定会找您!”

對,人家有太子黨在背後撐腰。你可以怎樣啊?相比投行,私募基金經理在政商界的人脈及影響力更為重要 - 這點在在內地尤甚。君不見近年“睇得又打得”的“紅二代、官三代”很多都離開了投行的迎送生涯,投入了私募基金的懷抱?

Ok. 哪怕可以在眾多的基金的脫穎而出,成功投在項目中,你又怎樣幫公司增值啊?比如說,有一天,中央電視台的記者找你的客戶,說:如果你不大投廣告在我們的台,咱們就作故仔爆你大鑊。那時候,你夠薑代表個客,飛上北京,同央視的老總講:X你啊,我老闆系溫總個仔,你收皮啦!人家可能會苦口婆心跟你講,呢位香港同胞,你不如學下普通話再番來搵我啦。

Starbucks搞唔掂,Apple搞唔掂,一個普通香港銀行家可以點啊,下?

所以,我覺得,銀行家要轉型的話,要轉到會發達的行業:地產霸權!所以,與其以梁伯韜的投行事業來總結香港ibanker的轉型,我會用資本策略(497)的主席鍾楚義。

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

iBanker 之可信賴的顧問

iBanker告白—梁伯韜,蔡東豪基本上道出了投行過去20多年從英式merchant banking到美式investment banking的轉變。但出奇地,我認為有一個重要的一環他未有提及 這是杜輝廉(Philip Tose)年代的萬國寶通銀行(Citibank,即今日之Citi花旗銀行)。

杜輝廉的信任

80年代初,梁伯韜在匯豐旗下的投行部門獲多利(Wardley)工作 (獲多利取名自匯豐的前總部Wardley House)。當年萬國寶通並沒有龐大的投行業務。為打入資本市場,萬國寶通到處招兵買馬,重金禮聘投資銀行家。梁伯韜及其上司於是離開了獲多利,加入了萬國寶通。但那個年代,最矚目的一件事還數萬國寶通把杜輝廉工作的維高達(Vickers)及其團隊收歸其下。在70年後期及90年代初,杜輝廉,而非梁伯韜,才是李嘉誠的御用銀行家。

蔡東豪提到李嘉誠對梁伯韜的信任、87年股災、長和系的大型集資計劃及88立的百富勤。但蔡東豪沒有解析:為何李嘉誠會對梁伯韜有這樣的信任?多年前聽回來的江湖傳聞是,87年股災後,李嘉供股共集資,而當時誠哥的御用銀行家杜輝廉極力支持供股按原定的計劃進行。結果,萬國寶通損失慘重,其高層認為香港的業務風險太高,要立即止蝕,並撤出香港的資本市場。杜輝廉及其團隊最後創業,並分別成立了兩家公司。以李嘉誠為首的本地富豪紛紛出資支持,而其中一家就是百富勤。的確,蔡東豪的文章解答了幾個我多年的問題。

榮智健重出江湖,世人投以懷疑目光,梁伯韜站到最前,押上自己的聲譽,信任是這樣建立的。” - 蔡東豪

蔡東豪說是投行變成一部只注重資本的機器,而且投行不再依賴長期關係。我現在的體會是,在萬國寶通年代也好、百富年代也好,杜輝廉及梁伯韜都是把客戶的利益 - 而非公司 放在首位。我們知道,百富勤後來因為包了印尼公司的債券而導致資不抵債,出現流動性危機。某程度上百富勤的衰敗及萬國寶通銷長和系的供股十分類似。杜及梁都把資本機器變成了自己的關係,殊不簡單。

梁伯韜站到最前,押上了的不只是自己的聲譽,還有公司的命運及自己的事業。成敗論英雄,杜輝廉在百富勤倒閉之後被高院頒令禁止出任公司董事4年,之後他在金融圈都沒什麼大搞作了。杜押上了自己的聲譽,自己公司的命運及事業,但結果一鋪清袋。

梁伯韜及杜輝廉在87年股災幫李嘉誠收了100億回來,這個人情太大了!蔡東豪在文中提到傳媒報導,李嘉“口頭向包銷商承諾,他不會忘記幫過他的人”。對誠哥來說,以一兩億元投一個信得過又大有錢途的團隊實在是太值了!聽聞,梁伯韜私底下還幫李家誠賺了大錢。李嘉誠對梁伯韜信任是這樣建立的補充一句,蔡東豪沒有說的,是梁伯韜最緊密的客户榮智健也是百富勤的早期客戶及股東之一。

蔡東豪說是投行和客戶的關係變成單單清的情況在金融海嘯後已有慢慢的改變。過去幾年間市場上多了蔡東豪口中的“艇仔”(boutique),如 Moelis Perella WeinbergKen MoelisJoe Perella Peter WeinbergTerry Meguid殊不簡單,但另文再論)。這是因應大投行(bulge bracket)跟客戶有太多潛在的利益衝突的發展於是,越來越多客戶選擇聘請向相對獨立的“艇仔”作為其中一個交易的顧問。如果交易不需要資的話,“艇仔”其實可以獨當一面,擔大旗。

雖然內地的發展跟歐美很不同,但我相信未來3年香港的 “艇仔”會有很好的發展。另外一個主因是10月生效的新保薦人制度對保薦人審查上市公司的要求及刑責大有提升。個人認為相對細小靈活的“艇仔”比大投行更能應付新制度的要求及控制風險。因此大投行會把部分工作分配給“艇仔”以減低自己的風險。“艇仔”的生意就不用多說了。


最後,其實我還有一個疑問:長實一直出現在蔡東豪的投行及企業融資事業當中。根據蔡東豪的說法,1987年時,李嘉誠說過:不會忘記幫過他的……

新開始

蔡東豪及林行止可以算是我讀書年代對我影響力最大的專欄作家。從蔡東豪的文章出現在《曹仁超專欄》的右上角的第一天開始,我一直從未間斷的追看蔡東豪的文章。遇到我不理解的事情,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蔡東豪及林行止的分析。

上週蔡東豪的四篇iBanker 告白 平衡股災明星梁伯韜)勾起了我在投行生涯的一些如煙往事。一連數日的“告白系列“以梁伯韜的事業作為總結,以其事業轉型道出了香港投行的盛轉衰。蔡東豪整個系列的結論為香港投行的一個年代的終。的確,面對內龐大的競爭,我認為今天香港投面對的挑戰肯定比90年代及二千年初的時候大得多。但即使如此,根據我自己在金融圈打滾的經驗,我依然對香港投有信心。我認為今天對“香港”這個品牌有信心的香港人太少了。仗還未打大家都已經認輸了。

這是促使我今天開blog 的其中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