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星期四

中環英雄傳之金融曹仁超



大家有看過曹仁超講普通話的訪問嗎?這段在網上瘋傳的短片令我笑到飛起。令我最佩服的,不單是曹sir 的自信及勇氣,還有那個專業的記者。他不單沒有笑出來,還可以followsir的普通話,做了一個廣為流傳的訪問。我一聽曹sir開口就忍不住笑了。

但,我是不應該笑人家的普通話的,因為這樣是有報應的。

******

在公司IPO程中一般會經歷大量無聊的內部會議。第一個打響頭炮的正式會議通常是上市啟動大會(IPO kickoff meeting)。在會上,所有中介,如投行、各方律師、會計師及評估師等會分別跟公司的高層解釋及討論IPO的重要事項,如時間表、主要工作、技術難點等。這個難忘的回憶就是發生在一家國內公司的IPO啟動大會。

當時律師已經講完要講的法律問題,輪到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發言了。大家記得sir在那個普通話訪問中說過,投資最重要的是什麼嗎?那是勢!我認為開會都要講那個會計師合夥人發言的20多分鐘內,我親身經歷了“sir現場講普通話”的霸勢。基本上,“會計界sir 說的每一句話都有爆笑位,彷彿就如在會議室內唱“春田花花幼稚園"校歌。 我為準備這個啟動大會已經幾天沒有睡好,精神已經快要頂不住了。這時候爆出一個“會計界sir頂!

最難頂的是,公司的老闆梁總一點也不覺得好笑。他非常給力,嘗試認真聽“sir”的講話。梁總還給出一個認真中帶點迷茫的表情,在困惑中帶點朝偉的眼神。見到梁總,我又差不多忍不住笑了頂!我的眼淚已在眼眶裡流了。嗚哇哈,那個訪問sir的記者,你是怎樣忍受sir的笑料的?為什麼?

這時候,我的眼神轉移到“曾經是美女”的律師Daisy。大學年代的Daisy是很索的,現在做了幾年被星戴月的律師,Daisy的樣貌已變得極“Shock”!Anyway,Daisy聽到曹sir 的表演竟然全沒有半點笑容!我忍不住用就快絕種的黑莓,發了一個電郵給她:“曹sir他X的現場表演,你為神馬(什麼)能忍住笑啊!?!?”

兩分鐘後,Daisy回電郵:

“俊豪,我長駐北京做IPO,這樣的表演看得多,就習慣了。I guess it should be funny, innit?”

的確,第一次聽到“會計界sir”,我真的要用萬分內力把心中那把笑聲壓下去。那是十二萬分痛苦啊!我後來接觸多了不同專業界別的“sir”及“古天樂”,亦慢慢習慣了“喬裝普通話”的廣東話。我亦對一些所謂長駐內地的香港專業人士的普通話感到嘖嘖稱奇。更佩服的是他們的內地同事竟然能聽懂“sir普通話”!

問題是,香港的專業界別為國內的企業及商家提供大量金融服務。但,連最基本的溝通也做得不好,怎樣提供專業意見啊?連普通話也講得不好,專業人士怎樣了解國情?怎樣打進國內的民企及國企高管的圈子?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可能會問我:你憑什麼對香港人樂觀?

是的,我一直以為香港人會玩完。我一直知道香港的法律、保障、制度等為香港帶來極大的競爭優勢。我明白香港溫布頓的故事。但我一直以為香港人會像溫布頓一樣,是外來人壟斷的地方。如果你夜晚去中環,食一頓好一點的中餐,你會發現身邊幾圍抬的吃客都是講普通話或英文的。

對,我以為香港會活下去,但香港人會食蕉。

這是,直至我遇到了專攻企業融資的劉律師。我錯了。劉律師徹底地改變了我對香港人的定位及看法。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中環英雄傳之律法陳浩南》分解。

******

題外話 - 其實,接受訪問的所謂曹仁超不是曹仁超:他是曹志明。曹仁超是集體創作,貢獻的作家包括林行止,只是曹志明現在用了曹仁超這個筆名。他為什麼這樣做,筆者就真是木宰羊了。




http://www.facebook.com/centralmonkey/

2013年11月21日星期四

梁錦松、地產霸權及私募基金

如同我所敬佩的鍾楚義,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亦轉投地產霸權了。我並不認識梁錦松,亦不了解他基金的運作及回報。我只跟他通過一次電郵。但對於梁錦松離開私募基金,我並不感到意外。

在金融行業或者是所有行業吧 - 要賺錢就一定要有創造價值的能力。如果是從事投資的,就必須有為投資者增值的能力。基本上除了我們的MPF強搶金外,基金跑輸大市最終亦會被投資者所拋棄。私募基金行業亦不在此例,但因行業的特點而會有些小不同。

私募基金如何為投資者增值一直是熱門的研究題目。一般而言,私募基金的增值主要是來自財技(financial engineering)及改善公司的營運及業績。後者常見的有:一系列的裁員、減薪、外判等。這亦是私募基金行業內有很多前ibanker、管理顧問及相關行業的管理層的主因。

問題是,內地的資本市場是相對簡單的。在美國可以用到的財技在內地大部分都會水土不服。ibanker即使有十八般武藝,曾在香港及海外叱吒風雲,他轉型進內地的私募基金後亦無用武之地。如果不能用上財技,私募基金賺錢就只能靠改善公司的營運及業績,或靠好彩。問題是,內地的商界灰色地帶太大、太多、太複雜。某些行業更非常貪腐。不要說香港人,太多東西連我內地的朋友也不能、亦不敢碰 。簡單如裁員亦可能會引起地方政府深度關注,而需要管理層極小心處理。除非有強大的政商資源、或獨到的行業見解,否則很難為公司創造價值。所以,擁有強大的政商網絡的人才,不論在中國或是美國都是私募基金羅致的對象。如美國前財長蓋特納在任時曾大肆評擊私募基金的種種,但退任後他還不是加入了私募基金華平搵真銀?這個人真虛偽。

至於靠好彩呢?根據小弟的非正式統計,過去兩年,內地有超過千家,或90%的私募基金倒閉或變成半死不活的喪屍基金(“inactive fund”)。在內地私募的大熊市中,靠好彩當然不能生存。哪為什麼有那麼多私募基金是“inactive”而又未死呢?這是因為私募基金mandate的時限一般為5年。所以,很多時候私募基金就算不再作投資、underperform也好,亦不會像互惠基金及對沖基金因投資者贖回資金而快速倒閉。因此,私募基金經理可以苟延殘喘至其基金條款內所定下的限期為止。

但,出得黎行,總係要還嘅。

5年過去了,舊基金到期就要結算了。如果舊基金表現好,基金經理自然有號召力成立新的基金。所以大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旗下都有Fund B, Fund III, Fund 4。如果基金經理交不出成績的話,投資者就不會再投資在你的新基金。所以呢,唔掂嘅私募基金經理最後會因為時辰到而起身。一般,籌組新的基金,包括集資、安排法律文件、成立公司等需要一到兩年時間吧。加上基金mandate5年時限,躲6-7年也差不多了。

梁錦松在2007年加入黑石,一共待了6年多的時間。真巧合。

http://www.facebook.com/centralmonkey/

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

從三中全會看到的宏觀經濟改革藍圖

是什麼都看不到。

前天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提到的經濟問題及改革方向,當然沒有什麼可以說是錯的,但都是舊調重彈,暫時未有看到有“空前改革力度”(俞正聲言)。本人失望的是改革並沒有直接處理中國經濟模式轉型問題。現在中國經濟模式還不是依舊充斥着溫家寶的"四不" -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 ?綜合來說,本人最擔心的有三個核心問題。

1. 投資佔經濟總量太高

1978年至2000年的時候,固定資產投資只佔內地GDP大概35%。這比例跟今天大部分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的20%-30%頗為相近。唯到了近年,固定資產投資已經佔內地GDP的一半了 :這是極高的水平!這粗放、投資主導的增長模式的惡果實在是顯而易見的,我亦不多說了。而且,國企太容易拿到低利率的貸款及政府的補助了!只要有不正常地低的資金成本,所有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投資項目都變得有可能。更何況,內地的負利率存在太久了!百姓辛勞儲下的積蓄都被通脹侵蝕掉了。因內地投資限制太多,要保值,唯一辦法只有把積蓄投資在風險資產,如買樓,買股票,買所謂的理財產品。要不直接投資在房地產,資金又總會通過不同途徑是回到固定資產投資 如信託理財產品最後又是把錢投在土地、小額貸款公司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三中全會的五千字文有沒有深入討論金融改革、利率市場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投資佔額太高?沒有。

2. 出口轉內銷

出口最近幾近年對內地的經濟貢獻已不高 主因是內地出口的增值太低 trade in value added, TiVA 太低。)。市場偶然會有誤解 我認為這是因為但出口數據只計出口總量,不計增值。另一方面,消費佔GDP比率只有35%,比其他發展中國家的50-60%,以至中國入世界貿易組織前的46%,實在是太低 。換個角度來看,消費佔額太高的美國的比例是70%。內地只有其一半。

為什麼國人不消費?可能是因為數據有誤 如有部分消費算進了固定資產投資。有論是儲蓄率太高。是的,國內儲蓄總額佔GDP 70%但其實城市家庭儲蓄率只有30 – 32 %相對香港、台灣及其他東南亞的經濟體並不是高出太多。總儲蓄額高的主因是公司 特別是國企 - 的儲蓄太高、分紅太低!而且,勞動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只有GDP42%,這太低了!也是說,公司賺到錢亦不會同股東分,更不會同員工共富貴。另外,缺乏充分的社會保障網,又怎樣消費啊?可是,國企、社會保障、勞動市場及金融改革亦只聞樓梯響,未見配套政策。

3. 從第二產業轉型到第三產業

第二產業 製造業及建造業 佔內地經濟發展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問題是,縱然第二產業養活了大量低技術勞動人口,相對服務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是低勞動密集的。換句話說,服務業創造新就業機會的能力遠遠高於製造業及建造業。而且,製造業本質上很容易出現資本 - 勞動替(capital-labor substitution)  簡單來說,當資金成本低的時候,管理層寧可投資在固定資產,亦不多聘期多些勞工。用Cobb- Douglas 生產函數 Cobb- 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Q = ALαKβ)來說明的話,生產的主要要素為資本(K)、勞動(L) 。(A 為, Total Factor of Productivity,全要素生产率。)管理層會根據資本、勞動力的回報及成本來決定資金的分佈。當資金成本那麼低,為什麼要投資在“員工”?因此,內地一直需要靠高GDP 的增長才能保持失業率在可控水平,而服務業佔比大很多的美國, 其低GDP 的增長已足以令美國的失業率穩步下降。GDP增長的各種經濟、社會及環境的代價亦是顯而易見的。但三中全會的議決也沒有提到第三產業的轉型。

整體感覺是,短期內,內地依然希望依賴那個"四不"的中國經濟模式。看完三中全會的議決,我即時想到《滾滾紅塵》的作家 三無!雖然失望,但那個5000字(比一般為23千字長多了)的議決跟1978年那個被譽為最重要的三中全會的議決同樣含糊及不透明。而鄧小平詳細的改革政策要到1980年初才出台。或許習李班子想摸著石頭過河,先試水溫才定政策?

不論怎樣 ,習李班子任期還長、時間尚早。如前文所言,我相信習李班子的判斷及對改革的決心。現在唯有耐心等待政策出台。

http://www.facebook.com/centralmonkey/

2013年11月6日星期三

想搵快錢發大達,請不要入iBank

從事金融行業的人不多,從事金融行業而又寫字的人更少。所以,對金融行業有誤會的朋友特別多。有時候遇到美麗的誤會,大家更不主動戳破。例如,又有誰會駁斥王迪詩的名句:『做金融的,俊唔俊,都叫金融才俊』?作為寫博的新手,我對各讀者的“Like”和留言特別留意。我看到上文『法法發達方程式』有讀者留言,問關於投資的致勝之道。我想,做金融可以搵快錢發達是個美麗的誤會。

真的,如果你想搵快錢發達,請不要入唉Bank。因為大部分唉banker及分析員做到唉唉聲都未買到樓。做到有點成績的,是經過長年累月歲月的考驗。當中的孤獨及辛酸不足為外人道。

我曾經有機會跟一位非常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食飯。正確點說,是我看他食他最喜歡的美式pizza,而我則乖乖聽他講古仔。我當然把握機會,問他的成功之道吧。

『小朋友,除了最基本的勤力、熱誠外,最重要是堅持及信念。我從沒有見過一個成功的對沖基金未曾經歷過頻臨死亡的邊緣。當你手風不順的時候,要放棄的壓力太大了。』

但是,做金融這行的人不是都有很好的教育,一般有不錯的財務基礎嗎?既然沒有後顧之憂,不是更不應該放棄?我問他。

『做金融這行的人都是十分優秀的,有的甚至一生從未面對過失敗。我們未必不懂處理挫敗,但面對公司倒閉、自己事業的墮落、身邊的生意夥伴離去,這孤獨的路是非常難繼續下去的。而且,你輸掉的錢不是你自己的。你怎樣面對你的投資者?與其面對這樣的困境,為何不找另外一份工,過安逸的日子呢?』

說罷,他把那難吃死了的pizza 放進口裡,表情非常enjoy。我想,這個坐私人飛機如吃生菜的大老闆,竟然會鍾情這樣低水平的垃圾食物!看見他在享受pizza時,才發現原來連國際知名的對沖基金經理都跟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人性的弱點:如差勁的味蕾。雖然他管的基金不完全是他自己的錢,但投資者包括自己的親朋好友、生意夥伴、慈善機構的基金。如果輸了錢,比輸了自己的錢更難受。而且,輸了錢後,你開始會對你終身所學的投資理念抱有懷疑。在最需要堅持及信念的時候,你的信念是人生的新低。那個時候,你怎樣做呢?

2007年的時候,你看透美國的房地產泡沫會爆破。你不斷買跌,但樓市不但未有跌,更創出歷史新高。你基金的投資者的不滿越來越嚴重。他們質疑你錯判形勢,不但錯失了樓市爆升的機會之餘,更累基金輸了錢。你基金的投資者當中有著名的投資大師。大師威脅你,說如果你不改變策略就會撤回資金。那個時候,你會選擇堅持己見(你的基金可能會在短期內倒閉),還是改變策略?如果改變策略,你過去兩年的研究心血就會付諸流水。

這是The Big Short 裡面講敘對沖基金經理Michael Burry 的故事,而要求撤資的是Joel Greenblatt,亦是Michael Burry其中一個最早期的投資者。我們現在可以讀到Michael Burry 的故事是因為他最後用非常手段,成功擊退要求撤資的投資者。Michael Burry過去七年來幫Joel Greenblatt賺過的錢及長勝的記錄,亦不能抵擋基金短期損失的痛楚。

現實是殘酷的,投資者是短視的。像Michael Burry 的個案經常發生 - 多年的關係只因為一次的短期失誤而斷送。看回梁伯韜的事業。他跟客戶的關係及信任是通過長年累月的合作而建立的。梁生要付出多少努力及心神去維持他的網絡?如果沒有耐心,banker很難可以有這樣的成就。

******

對我來說,有效市場假說及法法方程式的最大啟發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世上沒有免費午餐。想跑贏大市,要是你有過人的能洞察力或非常勤力地找市場的錯價,賺取“半強的有效市場”餘下的“沒有效的一半”;要不,你只能冒比大市更高的風險,之後好好盯着各投資,好好控制風險。這正是如巴菲特說的,“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並仔細監看”。我只投資在我懂的東西,或投資在“大市”中。我很多晚都可以睡得甜,但肯定搵唔到快錢。


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有效市場下的法法發達方程式

今年拿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當中,以法馬(Gene Fama )及席勒(Robert Shiller)引起廣泛的討論。極可惜的是,大部分的評論文章都沒有正確解讀法馬的“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簡稱EMH)。當中絕大部分的作者未有好好了解EMH就批評一番。那有效市場假說其實是什麼呢?

市場有效不代表市場無敵

有效市場假說只是一個假說(Hypothesis),提出金融資產(如股票)的價格能有效反映所有資訊。換句話說,如果金融市場能夠有效地把風險及回報正確反映在股價上的話,那我們一般就可以說金融市場是有效的。當然,我們知道香港的股票價格不可能反映所有資訊吧!為什麼呢?因為內幕消息也是資訊的一種,而用內幕消息交易是犯法的嘛。所以,市場是不應該呈現最強的(strong form)有效市場。

講開內幕交易又講,從歐達禮(Ashley Alder成為證監的行政總裁後,我的電郵郵箱從未間斷地收到前所未見地多的證監會執法消息。我有感證監的執法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強。各位千萬不要低估證監會的執法力度,以身試法。

金融資產的價格對新聞是十分敏感的。如果現在美國聯儲局宣布推出QE1030秒內全世界(係全世界除北韓)的資產價格一定會爆爆爆升。所以,有證據顯示大部金融市場的活動都是呈現半強的有效市場(Semi-strong form efficient)。問題是,我們只知道股價能快速反映資訊,但怎知道股價已否反映所有資訊?如果不知道股價反映了什麼,我們就不能證明市場有多有效了。

而我不知道股價應是什麼

答案是,到現在為止,未有人能百分百確認股價已否反映所有資訊。對,連股神巴菲特也說過他自己不能。因此,有效市場這個奇想是不能被驗證的。批評市場無敵論及芝加哥經濟學派前,必先要明白有效市場假說從一開始都不是靈丹妙藥,因為這個假說只是一個學術奇想;只有參考價值,並不是真理。有效市場亦不代表市場經濟為最佳的經濟體,兩者並無必然性。這點,席勒(Robert Shiller)亦多次說過了。

沒有人能百分百正確為股票定價,但不代表沒有人嘗試。最有名的定價模型就是廢到七彩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簡稱CAPM。這個為經濟學家夏普拿下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CAPM,是所有投資銀行都採用的定價模型。在每個商學院、CFACPA都會教、要考。但這個廢模型只能解析百分之60 - 70 的股票回報率,另外的百分之40 - 30就“木宰羊”了。即係,你的銀包的穿了個窿。原來裡面的100玩,一天不到就跌了30、40元。哪你滿不滿意,條氣順不順?

法法發達方程式

當年年輕有為的法馬當然不滿意啦。於是,他連同芝大同事法蘭西(Kenneth French)研發三因子模型(Fama-French three factor model,我簡稱為法法模型)。這個模型解析到百分之80-90的股票回報率。雖然模型還未能達99.99%以協助法馬證明有效市場假說(多口:我覺得永遠也不能),但法法模型本身亦為財務金融學上的一個大突破。其模型說明,市價的風險溢價不只包括股價波幅,還有細價股溢價及低估值股溢價。換句話說,在統計學上而言,如果你敢冒細價股及低估值股的風險,你的回報會較只冒市場風險為高。冒“市場風險”即是代表什麼呢?就是代表買指數(如恆指)所得的回報了。丘亦生在不信基金的基金經理提到的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就是用法法的方程式發達,發到成個豬頭咁的了。正所謂“用法法模型,發達又有型”。

但在我看來,Dimensional Fund 的投資者有兩種可能性:1)投資者真的希望冒多一點風險,賺多一點錢;2)投資者不理解基金跑贏大市,可能只是(就統計學上而言)冒了較“市場”大的風險。以我最近的經歷來看,2)的機會大一些。所以說,無知就是力量,ignorance is strength

例如,西京的股神劉央早幾年靠內地公司、細價股及低估值股賺大錢跑贏大市,究竟係佢真係醒,定係佢好彩,冒了極大的風險而不自知?如果係冒了極大的風險,就“出得黎行,預左要還”

最近我了一個對沖基金(market neutral; equity long/short)的presentation。該基金的創辦人n 年前為法法在芝大的學生。基金的副總跟我說,他們的模型為法法三因子模型的改良版,已經發展到六因子模型了。

唉,現在做對沖基金也不能只用法法模型去招搖撞騙了。搵食艱難啊。

*****

題外話。n 年前我看過劉央接受某電視台訪問。依稀記得她情緒波動非常氣憤,又無奈的表白,說她以前無知,竟然相信價值投資!現在損了手,十分後悔,覺得沒希望了!Orz
有網友有link 嗎?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