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星期三

地方政府補貼的非主流原因

蔡東豪及丘亦生多次寫過,中國政府把GPD看得太重,盲目追求大額投資和增長率。地方政府不斷補貼缺乏盈利能力及生產力的企業,以致出現嚴重產能過剩,扭曲了市場運作。道理顯而易見,但有違市場定律的補貼依舊存在。我能理解補貼大型央企的戰略意義,但為什麼地方政府不願放棄小規模的『雞肋』地方企業?最近,我跟負責研究內地A股市場的分析員討論到威華股份昌九生化重組案,想到一個非主流的原因。

企業如果想在資本市場集資,第一步是上市。如果企業想走捷徑盡快上市,最常見的就是透過『借殼』上市。借殼上市操作簡單:非上市公司只需要買下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權,賣掉原有業務,再注入非上市公司的資產,即可把非上市業務轉變成上市公司的一部分。因此,借殼上市的重點就是購得上市公司地位,這稱之為『殼』。在香港,不計及原有業務的價值,單單殼價便值3億元。最近香港多了很多集資額低於1億元的IPO,計及高昂的中介及專業費用、公司大量人力物力後,這類IPO可能並不划算。我認為這類IPO有很大程度是懂得財技的商人在『種殼』,過一段時間後就會賣殼套現。

中證監剛剛才取消暫停超過一年的A股IPO。過去一年多,不論公司大小實力怎樣,一律不能透過正式程序在A股市場上市。要在境內上市集資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借殼上市。因供求不衡,我的朋友告知,A股的殼價已經超過4億港元,靚殼甚至叫價到6億,遠遠高於香港的3億元。單單上市地位就值那麼多錢,所以很多企業都希望保住上市地位,他朝做到『金蟬蛻殼』就可以大賺一筆。對於地方政府,上市的地方企業就是個金礦。

眾所周知,國企缺乏競爭力,虧錢是平常事。惟A股市場有所謂ST (Special Treatment,特別處理)的退市機制。如連年虧損,公司會被標籤*ST,更有可能會被除牌。大路的做法是重組及改革。但重組及改革除了牽涉裁員、革職、有損既得利益層及和諧等常見問題外,有更深層問題。 賺錢的資產才賣得好價錢。所以,已經上市的地方企業一般是比較有經濟效益的項目,很難在原有的領導及國資委的監管下做得更好。用同情的了解去看這事,
重組及改革需時長、風險高、操作複雜,要保飯碗的公務員很難做這樣對自己沒有好處的決定。

要保住ST地企的上市地位,又不用重組及改革,最簡單就是地方政府補底:蝕多少就補多少,補到賺為止。這樣,用有限的錢就可以保住數億元的『殼』,
可以保住小金礦避免除牌在買賣殼的途中,有大量內幕消息,有大量油水。如果重組賣殼成功,誰會管民營企業廠家的痛

http://www.facebook.com/centralmonkey/

沒有留言: